取穴方法:足五里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此穴属肝经。
生理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皮肤由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称阔膜,是全身最厚而坚韧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内侧比较薄弱,形成隐藏静脉裂孔或称卵圆窝。该部深筋膜有大隐静脉穿过。在窝的外侧缘和下缘形成镰刀形的镰状缘。覆盖该窝的深筋,由于血管神经的穿过呈筛状,称为筛状筋膜,其深面由内向外排列有股表脉、股动脉和股神经。
足五里穴意义: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之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由天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主治病症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1、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瘰疬;
2、生殖系统疾病:阴囊湿疹,睾丸肿痛;
3、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
4、其他疾病:股内侧痛,少腹胀满疼痛,倦怠,胸闷气短。
1、足五里穴配三阳络穴、天井穴、历兑穴、三间穴治嗜卧欲动摇。
2、足五里穴配血海穴、三阴交穴、风市穴,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疹;
3、足五里穴配气海穴,太冲穴,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睾丸肿痛;
4、足五里穴配中极穴、阴陵泉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足五里穴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大腿前侧面。应注意避开股动、静脉、血管。
足五里穴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五里穴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中气下陷,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系胞束无力而致,亦有湿热下注,损伤冲任,胞脉弛纵而成者。年老、久咳、便秘常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1、脾虚气陷,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分娩用力过度,或助产不力,产程过长,耗伤中气;或产后操劳过早,劳伤中气,致中气下陷,提摄无权,则生阴挺。
2、肾阳亏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房劳过度,孕育过频,损伤肾气,肾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系胞束无力,胞失固摄而下脱,则成阴挺。
3、湿热下注,脾虚失运,水湿内聚,郁退化热,湿热下注;或感受湿热之邪,损伤任、带,致胞脉弛纵,不能束胞,胞宫外脱,亦发明挺。若宫脱手外,兼感六淫毒邪,浸蚀胞壁,则易并发下焦湿热重症。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以任脉、督脉穴为主。
处方:百会穴、关元穴、气海穴、维道穴、足三里穴
随证配穴:下腹坠胀甚者,加中院穴、脾俞穴。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施灸法。
治法:温补肾阳,固摄胞宫。以任脉穴为主。
处方:关元穴、大赫穴、照海穴、子宫穴
随证配穴:腰膝酸软者,加肾俞穴、太溪穴。头晕耳鸣者,加百会穴、肾俞穴。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施灸法。
治法:健脾利湿,清泻热毒。以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脾俞穴、阴陵泉穴、支沟穴、中极穴、次骸穴
随证配穴:纳呆腹胀者,加天枢穴、足三里穴。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Zú wǔ li(五里穴)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
《甲乙经》: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
《千金方》:主心下胀满而痛上气。
《图翼》:主治肠风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四肢不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