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方法:水道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穴位位置图
生理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
水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肋下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1、12肋间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神经前支重叠分布。脐以下的腹直肌由腹壁下动脉营养。动脉有两条静脉并行,归流髂外静脉。腹壁下血管束是确定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
水道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水道穴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位于人体腹部,属足阳明胃经。水,指水液也,道,道路也。水道,顾名思义,即水液运行的道路,故称水道。水道穴是我们身体中水液运行的通道,我们身体中一切和水液代谢有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水道穴来解决。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痛经等。现多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子宫下垂、卵巢炎等。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2、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子宫病,卵巢病;
3、其它:腹水,脊髓炎,疝气,脱肛,便秘。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痛经、不孕。
针刺本穴可使肾炎患者排尿量增加,全身体表浮肿减轻。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一般直刺0.5~1.0寸;灸7壮;或温灸10~15分钟 。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向阴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主穴:带脉穴、中极穴、白环俞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
2、配穴:肾虚者,配关元穴、肾俞穴;脾虚者,配气海穴、足三里穴、脾俞穴;湿热下注者,配水道穴、次髎穴、行间穴。
3、方解: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利湿化浊,清理下焦;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以化湿邪;三阴交穴健脾利湿,调理肝肾以止带;阴陵泉健脾利湿以止带。
Shuǐ Dào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针灸甲乙经》:三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三焦、膀胱,肾中热气,肩背痛。
《千金翼方》:妊胎不成,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名子户。子脏闭塞不受精,灸胞门五十壮;胞衣不出,或腹中积聚,皆针胞门入一寸,先补后泻。去关元左二寸;子死腹中及难产,皆针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