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患者应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伸直下肢的取穴姿势,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正坐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距骨。
解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 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解溪穴意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经水,有健脾化滞、清热宁神的作用,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解溪穴主治病症:①下肢痿痹、踝关节病、垂足等下肢、踝关节疾患。②头痛,眩晕。③癫狂。④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指压解溪穴,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非常有效,解溪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主治头面、脾胃、足踝关节等疾患,如头痛、目赤、眩晕、面肿、腹胀、霍乱、气逆发噎、饥不欲食、便秘、癫狂、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现又多用以治疗神经性头痛、消化不良、胃炎、肠炎、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
2.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
3.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4.其它:高血压。
刺激解溪穴位治疗脑供血不足视频
解溪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解溪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解溪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痿痹。
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一般直刺0.5~0.8寸;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穴)
解溪为经穴名(Jiěxī ST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经穴,五行属火。解:分解;溪:沟溪。这里“解”,指踝关节;溪,指体表较小的凹陷。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
解溪别名草鞋带。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附注:足阳明经所行为“经”,经穴,属火。
《针灸甲乙经》:白膜覆珠,瞳子无所见;风水面肿,颜黑。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腹大下重;厥气上柱腹大;膝重脚转筋,湿痹。
《类经图翼》:泻胃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