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府穴位于颈后区项正中线,枕外隆凸直下,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风府穴的准确位置图
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
风府穴在后背正中一条线,往上,在开始长头发的地方,也就是头发的边缘,用大拇指中间的关节在这个边缘向上比划一横指就是1寸(大拇指中间关节就是1寸)。
风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
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
特异性:督脉、阳维之会。
功效与作用:散风熄风、通关开窍,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作用。
穴位意义: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功能作用:散热吸湿。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
治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风府穴主治中风,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等病症。除此之外,风府穴对于风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平常多刺激风府穴,还可以激发体内的阳气,在头脑形成保护,抵御风寒侵袭。
风府穴配风门穴、风池穴、列缺穴、合谷穴、复溜穴治风寒感冒。
风府穴配后溪穴治后头痛。
风府穴配阳谷穴治目妄视、狂走。
风府穴配风市穴,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伤肌肤经络。
风府穴配肺俞穴、太冲穴、丰隆穴,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针刺风府穴,对胃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
连续针刺家兔“肝俞穴”“足三里穴”“风府穴”5~7次,可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直刺0.5~1寸,禁深刺。
一般针尖向下颌方向斜刺0.5~1.0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伏案正座,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不灸。
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如果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风穴都在上半身,以头部居多。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头居上部,而风性轻扬,最容易侵袭人体上部。北方人一到冬天,都会戴上厚厚的帽子,围着厚厚的围巾,这是最传统、也是最简单的防止风邪侵袭、维护健康的方法。其实不光冬天,夏天也要注意,晚上睡觉,头颈部位一定不要朝着风口。
风府穴最容易招致风邪,但治疗和风有关的疾病,也是首选此穴。
那么说风最喜欢侵袭头部,引起的第一病症就是头痛。可能大家不知道,头痛也是分很多种的,有两侧头痛,是胆经堵塞引起的;有前额疼痛,那是胃经引起的。而风府穴治疗的就是后脑勺头痛,“克星”就是风府穴。我们在按摩风府穴的时候,可以低下头,女性用左手将头发向前揽起,用右手拇指按摩,其余四指在头上部固定住。这样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点劲,每次按摩30~50次,可以很好地缓解头痛症状。用西医的说法,就是按摩风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也就是大脑的血液供应,按摩完之后会觉得头脑特别清醒,不再晕晕沉沉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这个穴是禁灸的,也就是说一定不能艾灸。火借风势,会更加猖狂,在体内乱窜。
在很早以前有一位长寿的老人叫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有一段时间,他发现附近有一个人,老是说:“唉呀,我头痛,头痛。”找好多人看过都没有用。后来,彭祖经过观察,发现他们家的床头朝着窗户,然后就问他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不关窗户,那人就说了:“对啊,这有什么问题吗?”彭祖就告诉他说,晚上睡觉的时候把窗户关上,或者把睡觉的方向改变一下。那个人照着做了之后就好多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古人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不能让后脑勺对着风口。其实不光是睡觉时候对着窗户,现在的人在上班的时候,如果空调正好在脑后的话,也一定要想办法把方向调一下,或者在背后肩颈部位搭一条围巾。还有,平时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再睡觉,否则湿气进入头部,也是很难消除的。
风府:1.经穴名;2.经穴别名。
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 GV16)。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舌本、曹谿、鬼穴、鬼枕。属督脉。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聚英》:项后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针灸资生经》: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
《扁鹊心书》: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入三寸,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风府为经穴别名。出《医心方》卷二。即大杼穴。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 5~0.8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