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位于面部耳前方,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下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简单说明: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颧骨与下颌之间的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正坐或侧伏,在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稍的前方,闭口取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
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
下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颞下窝。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横行于腺体实质内的血管主要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神经丛。针经腮腺后,穿过颞肌腱入颞下窝。该窝内,深居有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形成神经支配的翼内、外肌。围绕该二肌由面深部的静脉形成静脉丛,通过该丛的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脉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易采用此穴。
特异性: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功效:消肿止痛,聪耳通络。下关有疏散风邪,通窍利关的作用。
运行规律: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下关穴出自《灵枢•本输》篇,为足阳明胃经之面部经穴。午夜时分,人们大都已酣然入梦。然而人在睡眠中的习惯也是五花八门,磨牙也是其中的一种。此症青少年较为多见,因为人在6岁至13岁时都处于换牙期,这时人体为了适应上下牙齿磨合都会有磨牙现象,此时发生属于正常。然而过了换牙期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若依然发生磨牙的现象就是一种病态了,医学上称之为“磨牙症”。本期《腧穴之道》就来跟您讲讲这缓解夜间磨牙之法——按摩下关穴。
下关主要治疗面颊、口齿及颞部疾患,如口眼斜、牙车脱臼、口噤肿、耳鸣耳聋、聤耳以及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齿神经痛等。
下关主治牙痛,牙关紧闭,耳鸣,耳聋;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耳聋,耳鸣;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3、其它:眩晕,足跟痛。
1、牙痛、牙龈肿痛、牙关开合不利,口噤
用穴义:本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是牙齿开合之机关,且属足阳明经,其经脉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上述病证取本穴常用于治疗齿痛、牙关不力、口噤等症,对风火上冲和阳明热盛所致者效果更优。
2、面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
用穴义:足阳明经循行于口、鼻、面部,上述病证,取本穴可疏通经络,消肿止痛,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面痛、口眼歪斜均可选用,常与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配伍应用。该穴皮肤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分布,深层由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支翼外肌神经支配,并支配咬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等。
3、耳聋、耳鸣、耳痛、聤耳流脓
用穴义:本穴位于耳前,其阳明经脉“上耳前,过客主人”,其经筋“颊结于耳前”。又本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足少阳经脉“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因此针本穴有疏风清热,通关利窍,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耳部多种疾患。
4、眩晕、颈肿
用穴义:风火热邪,上扰清窍则眩晕;火热结聚于颈部则肿痛。本穴位于牙关,属阳明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经脉循行于头、颈部,且与足少阳、足太阳等经交会,用本穴可清泄三经火热,治上证属热者。
下关穴配听宫穴、翳风穴、合谷穴治疗颞颌关节炎;
下关穴配合谷穴、太阳穴、睛明穴治疗三叉神经痛;
下关穴配颊车穴、合谷穴、外关穴治疗牙关紧闭。
下关穴配听宫穴、翳风穴、合谷穴,有泻热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颞颌关节炎。
下关穴配颊车穴、合谷穴、外关穴,有通关活络的作用,主治牙关紧闭。
下关穴配阳溪穴、关冲穴、液门穴、阳谷穴有清热泻火通窍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颊车、合谷,针刺加灸治疗颞颌关节炎;配合谷治疗颞颌关节炎;仅在该穴施灸治疗颞颌关节炎;配颊车注射氢化泼尼松龙治疗颞颌关节炎。上述多种方法治疗颞颌关节炎均取得满意效果。
用地塞米松注射此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氢化泼尼松加普鲁卡因、维生素B12在该穴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针刺该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注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治疗113例鼻炎,对常年性鼻炎有较好效果。
下关指诊察小儿指纹的部位。见《奇效良方》。即命关。指纹透达食指第三节为命关,表示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故名。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一般直刺0.5~0.8寸。
1、向下直刺0.3~0.5寸,周围酸胀或麻电感放散至下颌;
2、略向后斜刺1.0~1.5寸,酸胀扩散至耳区;
3、沿下颌骨向上、下齿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以治牙痛;
4、治疗颞颌关节不利用"齐刺"法。
温灸5~10分钟。
艾条灸3~5分钟。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下关为经穴名(Xiàguān ST7)。出经《黄帝内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会。下即下方,关指机关(即下颌关节),穴在下颌关节部之下方,故名。
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甲乙经》:足阳明、少阳之会。
《千金方》:牙齿龋痛,耳痛。
《铜人》:偏风,口目喎,牙车脱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