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舍穴位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
位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取之。
气舍穴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襻肌支;并有颈前静脉通过,深层为颈总动脉。
气舍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颈动脉鞘。有颈前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袢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内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支外,还有颈外浅静脉、颈静脉弓和颈阔肌,该肌由面神经颈支支配。针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入胸骨舌骨肌,并深进至气管前筋膜。在颈根部,胸廓上口的前缘深部,左右侧有无名静脉,在右侧静脉下方,有无名动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在这些血管的深面,两侧均有胸膜顶和肺尖,因此切勿深刺。
功用功效:清咽利肺,理气散结。气舍有清肺利咽,消肿散结的作用。
穴位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气舍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主要穴位。中医认为气舍穴有清咽利肺、理气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气喘、瘿瘤等疾病,尤其对于呃逆或是恶心想吐的感觉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气舍穴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瘿瘤,瘰疬等。
气舍穴主要用于治疗胸肺及颈项等部疾患。如咽喉肿痛、瘿气、瘰疬、项强、喘逆、饮食不下,以及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咽喉炎、支气管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等。
1、呼吸系统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
2、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
3、其它: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
气舍穴配扶突穴、人迎穴、合谷穴,有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瘿瘤。
针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气舍、天突等穴,可使颈围逐渐缩小,尿碘降低,尿中固醇类物质增加,但对血浆蛋白结合碘,碘131吸收率,血浆胆固醇及基础代谢均无明显影响。
本经气舍穴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
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
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气舍穴为经穴名(Qìshè ST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气指呼吸之气,舍即舍宅,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针灸甲乙经》:瘿瘤,气舍主之。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项强不得回顾。